夏令营|蔡英元:小铁人的未来是星辰大海
2021-08-26 15:38 中国铁人三项运动协会
这是一个运动的夏天。38个孩子,前后14天,通过不懈的努力,小宇宙大爆发,顺利完成了全国青少年铁人三项夏令营-北京站的结营赛,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小铁人!
于我个人而言,孩子们的笑脸触动了我脑海中20年前的记忆:那时我在老家的中学教书,一年后成为英语教研组长。我妈妈是小学教师,我从小就能感到邻里们对老师的尊重,特别是母亲教过的学生。而年轻人初入职场的热忱,更让我加倍投入到教学工作中。上学时我就格外爱玩,格外淘气,所以刚当老师的我,可以说是一个孩子王,经常带着一群孩子踢球,稍显有些另类。
其实我至今有些愧疚,因为当时内心深处并不想呆在学校工作,所以我很理解那个辞职时说,“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年轻教师。今年六月我拜访了成都街子古镇的一家客栈,就是这位辞职女孩和丈夫一起开的。我既是想为她点赞,也是想找找年轻时的记忆。
记得当年的一个深夜,我独自站在学校篮球场上,守候着狮子座流星雨,喃喃自问:难道我就这样年复一年教A、B、C吗?外面的世界那么精彩,为什么我要一直守在这小小校园里呢?我最终以比高考还认真的态度备考,顺利来到北京读研。师从刘淑慧先生,学习教育心理学和运动心理学。但在内心深处,我有一种久久不散的歉意,因为我自知那时的我,考虑自己多于考虑学生;致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多于致力改变那批孩子的命运。如何能不惭愧!
时至今日,我从当年的毛头小伙成为现在的秃头大叔,身上多了常年伏案工作造成的腰椎颈椎劳损,也走遍了祖国和世界的诸多角落,在今夏终于又有幸成为一名老师和一个孩子王。
我给宇宸颁奖,宇宸戴上Uvex眼镜以后,更酷了!
如今的我,对世界的疑惑少了,对自己的信心多了,对孩子们的耐心也更多了。我发现自己依然是喜欢当老师的。北方习惯尊称别人为“老师”,说实话,我并不喜欢这个名不符实的称呼,就像我不喜欢别人称呼什么“老总”一样。所以,在团队里,我是要求年轻同事喊我David的。而在这个夏天,我重新找到了当老师的感觉。当孩子们喊我“蔡老师”时,我不但坦然接受,更是由衷开心。
转了一大圈,我发现自己,更乐于做青少年教育工作了——今后我就当一名合格的老师,把曾经的愧疚弥补上。
这是2021年仲夏,我对自己的重新接受,以及诚心诚意的发愿。
在各个运动项目的教学中,我们有郭爱民、梁宏、荣秀、慕敏、李物华和韩雪6位常驻教练,还有张晓柳、王刚、杨建国和陈震等攀岩、体适能和越野跑与体育康复的分享嘉宾。他们的专业和权威获得了我的深深敬意,以及营员和家长们的一致认可。而我,作为把教学和生活串接起来的人,是一个和每个孩子都要密切接触的角色。
演员跑者陈震给小铁人们做励志分享
李物华领队颁奖致辞
左起:气戈、若诚、恒旭和曜光与荣秀教练合影
我陪子壬熟悉并完成跑步赛道
感谢攀岩大咖张晓柳专程来为孩子们授课
郭爱民教练与小铁人
梁宏教练指导小铁人们安全完成换项
我就从个人视角,来记叙2021年全国青少年铁三夏令营。
因为教育孩子是世界上最伟大也是最艰巨的事业,所以我的一点儿实践和一些思考都是非常粗浅的,只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同时期待着我们北京夏令营的每一位成员,都能在其中找到美好而真实的回忆。
抓住体育关键期,让孩子终身受益
当下青少年培训课有很多,政府的相关管理也逐步走向了精细化和科学化。
就拿目前被纷纷叫停的学科类教培活动来说,确实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以英语、奥数等学科培训来说,一些机构收费畸高,大幅提升了城镇居民的育儿成本;
其次,教培机构存在干扰学校正常教学进度的问题,从而导致“内卷”——课外机构提前讲授学校教育教学大纲已确定的内容,比如向小学三年学生开授六年级的课外辅导。
而家长如果不给孩子在课外报班,往往会导致自家孩子落后于一直报班打鸡血的孩子。也就是俗话说的,当别的“鸡娃”都在揠苗助长,自家孩子正常成长就会显得矮一头。但其实,如果都不去课外班提前学习,学校该教的内容一点也不会少。
其三,长期的学科辅导,让孩子离开校园书桌后,又立即转场到教培机构的教室,长此以往必然导致孩子健康受影响,脊柱弯曲,视力变弱。
传统认为,美育课外辅导和特长培训对孩子来说是有益,但作为家长也要防止过度报班。孩子体型体态塑造和体育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恰恰是在青春期之前。而错过了这个并不算长的关键期,孩子的体型就基本形成了,心理上也更加独立。比如到了高中阶段,家长所能起到的干预和引导作用,实际上是逐渐降低的。所以,抓住这个关键期,让体育的益处伴随孩子终身,才是我们举办小铁人夏令营的宗旨和目的。
我好朋友的女儿在小学阶段考到了钢琴十级,而到了初中阶段,学业压力增大,家里的钢琴几年来碰也不碰一下。现在上了高一,家长再想带出门也没那么容易了。
虽然这只是一个个例,但是值得我们深思。家长和孩子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去参与的特长类培训,其价值到底有多大?
相对于让孩子获得一个健康的身体,养成一个体育健身的习惯,成为一个不是长期宅在家里而是能外出享受绿水青山的人,究竟哪个更重要?
家长千万不能忽视体育,无论对于身体还是心理,它都是能真正陪伴每个人一生的良师益友。
“少年强则中国强”。这句话深深鼓舞着我。它涉及到每个孩子的未来,也关系到中国和世界的发展。
关于“专业和业余”的探讨
夏令营开班前,很多家长在报名咨询时,有的担心训练太专业,孩子基础不够,有的担心自己的孩子有基础有天赋,没法得到因材施教和能力进阶。
现在夏令营结营了,各位家长的疑惑都消失了。但我还是要统一做一个解释:我们夏令营是以专业教学来培养青少年的运动兴趣和体育习惯,对所有适龄的小营员,都能做到挖掘潜能、因材施教。
坦率地说,我们全体教练组并不赞成过早地把孩子送上专业化训练的道路。特别是铁人三项运动,这是一个全面发展、全身运动的项目。即便对于顶级的专业选手而言,运动寿命也很长。目前未成年人在5到15岁这个年龄阶段(这也是我们招生的年龄阶段),正处在培养兴趣、掌握方法和打好基础的年龄阶段。有了兴趣、方法和不错的基础,就能在身体信心的基础上,养成参与铁三运动的体育习惯。未来成为业余铁三好手,甚至是职业顶级选手的可能性就更大了。
在夏令营期间,我给营员们播放了2021年7月底在德国巴伐利亚举行的“两个人的大铁比赛”视频。在这次比赛中,世界顶级铁三选手Jan Frodeno(粉丝多称其为老杨) 和 Lionel Sanders(桑德斯)的巅峰对决。
老杨今年8月满40周岁,桑德斯今年也33岁了。但40岁的老杨以7小时27分53分的佳绩创造了226公里铁三赛事的新的世界纪录。孩子们看得热血沸腾,他们也留意到身高1.94米的老杨,因地面积水而在跑步赛段摔跤,而落后17分钟的桑德斯尽管跑姿略有变形却并未放弃,步步紧追。桑德斯曾是一位业余选手,但他屡获佳绩便已证明,只要运动基础好,训练科学,是完全可以从业余进阶为专业选手的。
近年来国内专业铁三水平上升很快,但是今年也仅有仲梦颖获得了参加东京奥运会的参赛资格。国内大多数专业铁三选手,都是自幼练习游泳出身,仲梦颖也不例外。可能是因为游泳的基础并不等于铁人三项的基础,比如说游泳需要踝关节格外灵活,脚背能“鞭打”击水,而跑步时就需要强力的蹬地和持久的稳定性,这两种力量是相反的,所以即便我们的铁三选手游泳赛段能够领先,在后面的骑行和跑步赛段也往往落于下风。
铁三运动的独特魅力,恰恰在于它是复杂多项和全面发展的,不会造成身体某一特定部位的发达和偏废。梁宏教练15岁时参与了中国第一个大铁比赛,然后在床上躺了2周,从那之后,身高就比不上家里的兄长。他并不建议我们的营员过早投入超长距离的耐力运动,他认为先掌握科学方法,打好基础才是关键。郭爱民教练是中国铁人三项运动协会青少年活动讲师,中国石油大学铁人三项队总教练,她擅长用理论指导实践,让小营员们分秒必争,而不是用大运动量去拔苗助长。
梁宏和荣秀教练,在指导营员改进蛙泳泳姿
左起,三山、屹卓和清扬答对了郭爱民教练的提问
来自国家体育总局的训练专家以及国家队的体能教练带来了专业设备,给每一位小营员做了FMS功能性运动筛查。每个营员的单独检查时间近10分钟,就是为了通过科学检测孩子们的功能性动作、肌肉控制、神经系统稳定等方面的表现,从而发现孩子们在身体灵活性与稳定性等方面的不足,进而分析他们在运动过程中潜在的动作补偿问题,从而保证人体动力链系统功能完善,降低未来小铁人们运动损伤的发生几率。
这些专业的训练方法和科学手段,让孩子们兴趣倍增,信心大涨。我记得在别的孩子在做躲避球游戏乐不可支时,一位叫郑气戈的小营员找到我,主动要求加练跑步。这位在2012年春天出生的小伙子非常可爱,家住老山训练基地边上,曾经和爸爸一天骑行40公里。我边陪他跑步,边和他说环法自行车赛事。他瞪大眼睛说,长大了要做一个铁三运动员,拿世界冠军。
完成结营比赛后,气戈让我给他浇点水
每个少年的梦想都是伟大的,虽然前路漫漫,变数重重,但总有一些人能坚持到底,直到实现目标。或许,等到我垂垂老矣的那天,真能看见气戈站在领奖台上!
不止气戈,我在和每个小营员聊天时,都会问起他们的梦想。毛毛和子涵等大多数孩子都说想当科学家,还有少数孩子有说想当国家主席和运动员的。我隐隐觉得,孩子们的梦想还是更为具体、更多元化才更好。在晚间授课时,我提倡孩子们多学习钟南山爷爷,因为他是专业的医学专家,也是业余的运动健将。
当然,我们夏令营也肩负着向北京市和国家输送高水平青少年铁三运动员的使命。那是我们长期系统化培训的目标,夏令营只是其中一个。
不放弃向上的每一步
挫折不是设计出来的
虽然我们是铁三夏令营,但是涉及到的内容并不仅仅是游泳、骑车和跑步,除了每天晚间的视频分析、运动营养学和体育兴趣启迪课程,我们还结合每天的游骑跑练习,设置了攀岩、越野跑和体适能教学等多个精心设计的环节。
铁人三项虽属于考验意志品质的长距离耐力运动,但对于身心发育尚未完全成熟的儿童来说,并不适宜开展长距离训练。那怎么培养孩子们的坚韧品格呢?
攀岩课就是短期内能考验孩子们毅力的方式之一。在自动保护器的保护之下,孩子们每一步都可以放弃。究竟是坚持登顶,还是松手而下,恰恰就在一念之间。
而这个集体课的特点还在于,受到正向的激励后就特别能够得到激励,遇到挫折困难后就特别受“打击”。因为它的“围观性”特点非常明显:一条攀岩线路下,一个孩子向上攀登,多个孩子翘首注目。登顶了则迎来欢呼,松手了就会啧啧惋惜。
特别是集体攀岩课,“表演”和“竞技”的显性特征更突出,孩子们的两极分化也很明显。往往可以看见,一些“成功的”孩子反复登顶,而另一些“受挫的”孩子则躲在一旁。
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实施干预了。因为体重的个体差异,以及是否有攀岩基础,都是需要老师来指导分配的。一方面,鼓励孩子们和自己比,尝试比上一次攀爬得更高;另一方面,引导有进阶可能的孩子多去挑战难度线路,鼓励基础稍弱的孩子从最简单的线路尝试登顶。
要让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进步和成长,而不是放任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其实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孩子们的日常社交中,挫折感往往是比比皆是。教育者只要善于观察,挫折就能成为教育的契机,而不是摧毁孩子信心的负面力量。
让每个孩子都不放弃自己向上的每一步,才是真正的因材施教。
为了实现这个目的,除了日常训练和攀岩课程,我们还特意请到耐力运动大咖阿亮-杨建国。他分享了他在珠峰135英里赛事获得亚军,并在高海拔地区挽救外国徒步者性命的真实经历。
闭营比赛争分夺秒,大神杨建国任终点计时裁判
请到无小腿登山家夏伯渝的协理人柯庆峰,播放老爷子百折不挠,屡败屡战,攀无止尽登顶珠峰的精彩视频。
请到曾受严重车祸,历经10年康复锻炼,最终成为马拉松和越野跑选手的演员陈震,讲述他不放弃运动梦想,在身边许多人不相信他还能康复的情况下,以强大毅力科学复健的心路历程。
演员跑者陈震与孩子们的合影
可以说,我们夏令营的全部训练课程,有一个共同的核心就是:在安全有保障的前提下,让孩子努力坚持到最后一秒。把运动表现的结果归因到自己身上,而不是横向和小伙伴比较。这种思维方式,更利于在难以避免个体差异化的前提下,让所有孩子树立起更强的运动信心和身体自信。
正由于这种理念的介入,宋雨、成林和骏翔等小营员克服了摔跤、皮外伤和比赛骑行时自行车掉链子等种种挫折,最终都顺利完赛,获得了结营证书,登上了领奖台。
成林赛前一天摔车,比赛日拼尽全力获得佳绩!
向来被蒙上“头脑发达、四肢简单”的不白之冤的体育教育,曾是不受待见的。这造成了现在许多成年人参与体育的方式是看大赛直播以及散步遛弯。
在我的印象里,许多成年人是不敢像我们小营员一样,勇敢参与铁人运动的。现在虽然跑马拉松、打羽毛球的城乡人口逐渐多了起来,但相对于笃信“生命在于静止”的不运动人口来说,他们还是少数派。在这一点上,许多成年人如果看到小铁人的努力,是应该感到自惭形秽的。
我希望为体育正名:体育是包含人体生理学、物理学、生物化学、数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综合学科。它相较于单一的学科教育来说,是更为显性的教育,不像许多学科只能以考试分数来反应学习水平。
正因为此,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特别是5至15岁这个年龄阶段,以体育教育作为最重要的手段之一,精细、科学地介入孩子的快速发展,无论对他们健体强身,还是对于健全人格,都能获得更为显性和稳固的教育成果。
房间里的小草,见证孩子们的善良
夏令营里有一个9岁的男孩宇宸。他擅长奔跑,活泼起来像齐天大圣,压抑起来便躲进桌底。而每天中午都是他一天中最为低沉的时刻,一口饭也不吃。我放心不下,就去到他屋里,见到窗台上有一个灌了半瓶水的矿泉水瓶,里面插了一棵狗尾巴草。我们最初的话题就从这株小草展开,这是孩子“种”的伙伴。以后我只要到他房间,也会看看这棵窗台上的小草。
和孩子们在一起,重要的是学会倾听而不是自己一直叨叨叨。慢慢地,我知道了,孩子想念团团——他的加菲猫。狗尾巴草可能和加菲猫的尾巴有些“撞尾”,就成了孩子在夏令营的小伙伴。他有一次问我,这棵草能不能永生。我知道小小的孩子,已经在思考深刻的问题了。孩子认为永生是存在的,比如宇宙。我说,也许吧。
虽然孩子的心中装着宇宙,他也没忘记同室的云渊。后来我屋里买了一些面包和饼干,下午的时候给会孩子们备上一些。每一次孩子去取食物的时候,总会给室友带两块,回房间就放进冰箱里。
这样良善之光并不是只在一个孩子身上闪现,而是全体孩子:
胜寒的身高像个成人,但内心还是无比单纯的孩子。她有些慢性的气管炎,我让她喝了一些止咳糖浆,但是嗓子一干还会咳。她怕影响同屋的清扬休息,就写了一张萌萌的字条,留在清扬的床头柜上——小妹妹,我出去了别害怕,我咳嗽怕影响你睡觉,我就在隔壁的504……
胜寒和悦博同时冲线(发枪为单独计时)
胜寒有个妹妹,而9岁的淳禾有个5岁的弟弟,晚上9点是可以使用电话手表的时间,我便会听到电话那头的弟弟在喊“姐姐,姐姐”。淳禾和晓希一屋。虽然她只大了十几天,但包容心就像大了几岁。我个人认为,作为家里的长子或长女,是比独生子女更宽容大度的,这也和家庭教育有关。
淳禾冲线
天济是个健壮而淘气的孩子,他敢和每个比他年纪大比他高的男孩叫板,但是对自己的室友气戈又特别关照。有一次我发现,这两个9岁的男孩,居然挤在一个浴缸里玩水。虽然开营第一天我就告诉孩子们,不要使用浴缸要用淋浴间,但看到这一幕还是觉得乐不可支。这两孩子用Lifestraw(生命吸管)过滤和自制了许多瓶水,还号召大家都去喝。我是喝了一瓶,还不错。
刚开营的第一天,我还没有准备食品。晚上宇宸说饿了,我先找了教练的房间,没搜罗到什么吃的,正准备出去买。结果骏翔在楼道里听说了,马上说,我妈妈给我准备了,我去给宇宸拿。然后骏翔就把他妈妈放在冰箱里的巧克力都拿给宇宸了,一点儿也没有舍不得。
杨奥轩和宋宇博是一对11岁的男孩,他们房间也成了许多小伙伴最爱去的“聚义厅”。奥轩运动能力强,宇博饭量大,但是他俩从来不欺负比他们小的孩子。有一次奥轩参与球类练习,被一个小朋友砸中了眼镜,脸上红了一大块。我看他都流眼泪了,还摇着手说没事。而宇博很照顾第一期的Louis弟弟,吃饭也劝Louis多吃,运动也带着一起。后来梁宏教练嘱咐我,宇博这孩子一直照顾小伙伴,咱们得表扬。
Uvex总经理张红蕾给刘骏翔颁发"坚持不懈奖"
屹卓和子壬一个房间,他擅长滑雪,子壬喜欢唱歌。可能是因为屹卓有个比较闹的弟弟,所以他有一些瞧不上也有些小闹的子壬。尽管他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就是赤,子壬就是黑,但两个小伙伴的合作分工一直很默契,谁管门卡,谁收电卡,这一点可不像丢卡大王郑气戈。而且两个人的作息也很有规律,到点就睡了,早晨略有些赖床。其实两个人是有很深的感情链接的。
子壬微笑冲线
快9岁的李子涵运动能力很棒,但是身高目前是夏令营里最矮的。有一次我看他拿着几块游泳浮板送到教练房间,就问他怎么回事啊。他说本来老师安排了一个哥哥把这些浮板送到房间,但是哥哥有事跑了,他就送过来了,“这很轻,我拿得动!”他脆崩崩地说。
若楚(正面)和子涵(侧面)等待发枪
成溪和成林是一对“相爱相杀”的兄弟俩,来的第一天晚上哥俩就有些小摩擦,弟弟追着哥哥满楼道跑,正好被我撞见了,自然要管理。可是当哥哥骑车摔伤的时候,弟弟关心的紧张劲儿一眼就看得出来,果然上阵亲兄弟。他俩和楚量、三山很快就建立起友谊的小船,就连吃饭都要互相留座位,必须挨在一起。
成林、成溪哥俩赛后开心不已
有一些孩子,初接触觉得挺内向,那是没有get到孩子的点。竣然是个文静的男孩,从不惹事。有一次小伙伴惹他了,孩子委屈就表现出来了。我当然不能让孩子们真打起来,赶紧采取干涉手段,先问清原委,再引导反思。
同样的安静男孩,还有恒旭,他和若诚一屋。有两天他闷闷不乐,我估计是两个小伙伴有些小别扭,就偷偷告诉他,“你的功能性筛查得分最高”。作为老师,我们只要多留意每个孩子的情绪波动,多鼓励和引导,很快就雨过天晴了。其实恒旭是学校游泳队的,若诚是守门员,他们都是基础很好的孩子。
每位小营员在开营时需要自我介绍,图为恒旭
在孩子们出现冲突的时候,老师的干预手段一定不能过激。李队说,他发现孩子不对,最有效的方法是批评以后再冷处理,让孩子自己感悟自己的错误。我觉得这种方式很科学。
现在孩子们都回到了各自的家庭,我回忆着这一幕幕自带治愈功效的暖心片段,不禁开始后悔没像李物华领队那样,让每个孩子在自己的工作簿上签上名,以作纪念。
这些小铁人们,才是真正的明星!作为教育者,最应该做的,是默默追星,让他们更加闪亮!
(编辑:徐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