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蓓,1991年3月出生,自小与体育结缘,是一名中长跑运动员,是一名跳过4年健美操、练过8年瑜伽、参加过数场马拉松赛事的阳光体育受益者与体育锻炼践行者,是健美操与田径国家二级运动员,是一名获取体育教育训练学学士、硕士学位、正在攻读体育教育学博士学位的大学体育教师、体育科研工作者,铁人三项国家级与国际一级裁判员。

  从上学到工作,我的生活未曾离开过“体育”,它赋予我能量,让我精力充沛、能量满满。与铁人三项的相遇,既是因缘际会,又像是早已注定,我始终觉得我与铁三之间是气场相合、同频共振的。

  2017年,在学业工作的转折点,在备考博士入学考试的攻坚期,在北京老山参加了铁人三项裁判员培训班的学习,加入大家庭,自此多了一个新身份,“铁人三项裁判员”。这,才是故事的刚刚开始。随后才察觉她在不知不觉中串联起了我的阶段人生,与生活、工作、学业紧密相连,我一直都认为,我本就该遇到她,在合适的时间。

▲北京体育大学的书桌,放着小铁娃、墙上挂着每一次执裁的证件与使用的秒表

  我与铁三的“前世之缘”

  2018年5月,在河南睢县,那是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以一名正式裁判员的身份参加工作,也是在那一天的赛场上,我收到了博士研究生的入学录取通知,从此,那份欣喜、激动增添了我与铁三之间的一份莫名情愫。每一次在收到执裁通知奔赴赛场时的欢欣,在赛区紧凑繁密日程中不疾不徐地穿梭,在密密麻麻英文竞赛规则学习和翻译时的专注认真,在进入赛场工作岗位时的沉心静气,在阅读数百篇铁人三项相关英文研究文献的日日夜夜,她像一位挚友,与她为伴的日子里感染着我,也塑造了我,这份塑造不仅是工作职业发展,更是品性状态。

  我始终觉得,每个人在繁忙的工作、事务、生活中,应该有那么一件事儿或者一些人,是你每每想到就能燃起希望、充满能量。就像铁人三项于我来说,是“窗口”,是“链接”,是双向奔赴的“选择”。

  通过“窗口”,遇到了很多人,这些人,我很喜欢。我在这里遇到睿智随和、平易近人的协会领导和工作人员,遇到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工作岗位,出于热爱愿意奉献的各位技术官员老师,遇到拼搏奋进、勇敢逐梦、超越自我的铁人三项运动员,遇到了天真烂漫、不言放弃的少儿小铁人。我在这里看到积极阳光、坚韧不拔,平衡细碎日常和追逐梦想的生活态度。

  通过“链接”,经历了一些事,这是事,我很享受。作为青年裁判员有幸与团队一起参加了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威海世界杯等赛事,每一场赛事背后都有故事,每一场故事使我收获能量与感动。威海世界杯凌晨4点冒雨抵达场地,准备赛前工作,连续在户外赛场工作16小时;芮城脚下圣天湖畔第二届青年运动会开赛前夜的狂风暴雨席卷赛场,第二日临开赛前,出发平台归位,转换区的硬质栅栏、车架布置归位,一切井然有序迎接运动员的入场;新冠疫情下疫情防控、闭环管理,与疫情打阻击战、与多变天气做斗争,每一次“风平浪静、寻常开赛”的比赛日,背后是团队领导沉着冷静、团队成员倾心协力并肩作战与时间赛跑的成果,我在这里收获齐心戮力、关爱友善的能量与感动。

  通过“选择”,我与铁三之间做了一项双向奔赴。是2017年起,选择成为一位不怕烈日骄阳、不惧风吹雨淋、不畏辛苦付出的铁人三项裁判员;选择在生活、学业、工作中不断平衡,积极参与赛事执裁积累经验、学习中英文竞赛知识提高业务水平;是在国内铁人三项学术研究基础较为薄弱、需要大量国外研究资料研读和积累的状况下,博士学位论文坚定选择“铁人三项”相关研究方向,选择在数百个日日夜夜撰写那本十余万字“铁人三项”的博士论文;也是铁人三项和团队选择了我,选择让我成为其中一份子,选在在成长发展的过程中给予我机会与智慧,让我学习专业知识与增长见识。

  “小荷才露尖尖角”,我与铁三故事伊始,未来愿与之携手并肩向阳而生。

(编辑:徐敏)

相关新闻